壮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历史发展基本上与中原汉族一致,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因素,壮族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壮族医药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壮族自古就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
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说明,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在原始社会,壮族度 过了漫长的独立发展阶段。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壮族先民就成为了祖国民 族大家庭的一员2000多年来从来没有脱离过。
秦始皇时期,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象郡、南海3郡,壮族正式纳入伟大祖国的版图。
汉武帝时期,岭南分设檐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9郡,壮族先民主要分布在南海、苍梧、郁林、合浦4郡。
三国时期,壮族先民大部分分布在吴国统治下的交州、荆州(吴后期为广州、荆州)二州范围之内分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高凉、朱崖、高兴、桂林、临贺、始安、始兴11郡。
晋代,壮族先民分布于广州、交州、宁州3州之内 O 西晋初年分设诸郡 同三国时期(但废朱崖郡,合浦郡改为宁浦郡)。其后又有些变化,如废高兴郡,所属县并入高凉郡。
南北朝时期,壮族先民分布地区分属广州、越州、潮州与宁州 O 广州领
18郡,越州领9郡,潮州及宁州涉及壮族先民分布地区的分别有3郡和2郡。
隋朝,在壮族先民分布的地区设有南海、龙川、义安、高凉、信安、永熙、熙平、苍梧、始安、永平、郁林、合浦、宁越13郡。
唐初,分天下为10道,壮族先民主要分布在岭南道(包括今广东、广西两省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岭南道为东、西两道,设置桂、容、邑3管,下设的州县在唐朝不同年间多次调整、更名,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分为江南道黔州都督府11州,岭南道桂州都督府7州,邑州都督府25州,安南都护府8州,剑南道戎州都督府4州,共计55州。有些州下设领县,共48个县。如江南道黔州都督府的珠州(今广西宜州市怀远镇一带)领多梅、古阳、多奉三县。
五代时期,壮族先民所处地区,先是北部属楚国,南部属南汉 O 后来南汉吞并了北部,于是全属南汉。
宋朝初时,仍沿袭羁廉州县,后逐渐过渡到土司制度。这些羁康州县主要分布在广南西路的西部地区,隶属于笆州都督府、庆远府等。
元朝时,土司制度确立,广西设西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隶属于湖广两省,下设路、州、县,土司地方为土州土县。
明代,壮族地区土司府、州、县甚多,计有土府4个,士州41个,土县8个。
清代,壮族地区土司制度逐渐衰亡,实行改土归流,但仍残存小土司,直到1928年,才最后改流完毕。又由于广西东部和北部的壮族大量同化于汉族,形成汉族占多数的局面,从而逐渐形成现代壮族的分布格局。
二、从来没有形成自己统一的政治体制
壮族早期处于蛮荒的边地,所属地区非常广阔,交通闭塞,虽自秦始皇时期纳入祖国的版图,但历代中央王朝对壮族地区实行"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政策,使壮族互不统属,以致壮族从来没有形成共同的中心,即没有自己统一的政治体制。唐宋之间僚人、壮人起义曾企图建立地方性的民族统一政权,也终归失败。唐至德元年(756年),西原州首领黄乾耀联合诸桐起兵,武装反对唐王朝,经过3年时间控制了18个州,建立起僚人地方民族统一政权。宋代皇裕四年(1052年),壮族著名民族英雄侬智高发动了反对北宋王朝的起义,先后建立大历国、南天国、大南国,但这两次起义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由于壮族从来没有形成自己统一的政治体制,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壮族地区的发展。
三、壮族从来没有入主中原
中原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历代中央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兵家必争之地,所谓逐鹿中原,就是为了统治全国,就必须占有这个地方。历史上中央王朝的统治者大多是汉族,但也有例外的,如元朝时的蒙古族,清朝时的满族都曾入主中原,这些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够一度坐镇中原,当然 与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达到相当的水平有关,壮族是除汉族外的第二大民族,但如前所述,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统一政治体制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较落后,所以元缘进入中原 O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少数民族人主中原后,均被汉族同化,对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促进的作用,而壮族没有这个机会,对其自身的发展是有影响的。